王 迪 任 彦
巴塔·日沃伊诺维奇新居一景。沈小晓摄
1974年,巴塔·日沃伊诺维奇初次访华时的留影。
纪录片《寻觅瓦尔特》海报。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米利科·日沃伊诺维奇供给
“看,这座城市。它,便是瓦尔特!”
这句经典台词,会勾起许多人对南斯拉夫电影的回想。
1974年,北京电影制片厂译制的影片《瓦尔特捍卫萨拉热窝》放映,万人空巷。一年后,又一部南斯拉夫影片《桥》在我国上映,其主题曲《啊,朋友再会》即使今日的00后也耳熟能详。
这两部影片都是由韦利米尔·巴塔·日沃伊诺维奇主演的。日前,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的首届中塞文明沟通论坛上,咱们结识了巴塔的儿子米利科·日沃伊诺维奇。虽是初识,甚是投合。他热心约请咱们前往他在村庄的老宅,那是他生长的当地,也是他父亲的新居。
终身难舍的我国情缘
晨晖初露,和风缓缓。咱们驱车前往贝尔格莱德东南约50公里处的科拉契察村。巴塔的新居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。不到一人高的木栅门围成小院,与周围的宽广绿茵简略分隔,另一侧是灌木丛和山坡构成的天然围墙。1933年6月,巴塔出世在这个幽静的小院。
小院曲径通幽,一条石板路通向一座3层高的小楼,阳台上挂着一盆盆五颜六色的花,简练温馨。
走进小楼,不大的会客室里摆满这位传奇电影演员的留念品:奖杯、肖像画、被装裱起来的影视剧照……壁龛上的摆件来自世界各地,一尊我国景泰蓝花瓶摆放在正中间,叙述着巴塔终身难舍的我国情缘。
从1974年参加《瓦尔特捍卫萨拉热窝》在北京的首映式开端,巴塔先后拜访我国10余次。2010年,时年已77岁的他露脸上海世博会;2016年,巴塔为第三十八届塞尔维亚世界旅行展录制了一段30秒的中文视频,约请我国游客前往贝尔格莱德旅行,这也是他最终一次参加公共活动。
“父亲常说,每次去我国都像回家。”米利科回想道,父亲常常讲起1979年的上海之行,其时他应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电影节,通过南京路时,街上挤满欢迎的人群。当他站在街头,整条大街瞬间如拂晓般安静,几秒钟后,人群中爆宣布欢呼声,“父亲说,这是他终身中最夸姣的时刻”。
“许多年来我一向在想,为什么我国公民对‘瓦尔特’倾泻了那么多爱情?”米利科以为,塞中两国都有抗击法西斯侵犯的前史,一起的情感使咱们相互理解,发生激烈一致。我国观众对“瓦尔特”的回忆犹新,令这个人物益发生动鲜活,塞中两国公民因电影生发的情感共振在一代代人心中久久回响。
一份期许,一份职责
巴塔结业于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,起先从事话剧作业,后来进入影坛。他长于刻画游击队员形象,在主演的许多影片里,他身手强健、机智诙谐,是让敌人丧魂落魄的硬汉。巴塔终身共参演300多部影视剧著作,三度荣获南斯拉夫最佳男演员奖。2016年,在贝尔格莱德世界电影节上,他被颁发“终身成就奖”。
2016年5月,巴塔在贝尔格莱德圣萨瓦医院病逝,享年83岁。得知这一音讯,许多我国观众都追忆起观看《瓦尔特捍卫萨拉热窝》的韶光。在他们心中,巴塔便是那个勇敢又诙谐的游击队长“瓦尔特”,或是影片《桥》中无畏的少校“山君”。
2016年6月,习近平主席对塞尔维亚进行国事拜访。巴塔的遗孀朱莉雅娜应邀出席塞尔维亚总统府欢迎宴会。习近平主席走过来同朱莉雅娜握手问好:“我国公民很思念他。”朱莉雅娜哽咽了:“我先生一向很酷爱我国,酷爱我国公民……”
塞尔维亚有句俗话:“朋友是时刻的果实。”2024年5月,习近平主席时隔8年再次拜访塞尔维亚。同样是在欢迎宴会上,习近平主席着重,我国公民对塞尔维亚从来怀有特别友爱爱情,南斯拉夫电影《桥》、歌曲《啊,朋友再会》在我国广为流传,激荡着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反法西斯精力,也伴我度过了青年时代。
以心相交,成其长远。习近平主席屡次着重,期望有更多“像影响一代人生长的瓦尔特这样形象的文明沟通项目”,使两国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更深入理解中塞传统友爱和价值一致。这是对未来的一份期许,也是一份职责。
奏响友谊的无尽回响
一到周末,米利科就带着家人回到爸爸妈妈在科拉契察的新居。节假日时,还会与三五老友来此集会。正值塞尔维亚假日,在外的科拉契察人回到故土,与家人共度佳节。韶光荏苒,科拉契察全部如故,静寂平缓。在这里,家的温暖常在。
米利科的家庭气氛温馨且充溢凝聚力。由于父亲的原因,米利科从少年时期就与我国“相识”,他的芳华回想交织着对这个悠远东方国家的幻想。他难忘爸爸妈妈第一次访华归来时对我国的连声赞赏;他难忘两次陪父亲访华,见证我国公民真诚友爱的深情厚谊;他难忘1998年率红星足球队赴华沟通时,父亲重复叮咛必定要去上海电影制片厂看看……“对我国的特别爱情贯穿了我的终身。”米利科说,在父亲的影响下,将塞中铁杆友谊发扬光大,已经成为咱们的家庭传统。
上一年,米利科观看了由我国导演拍照的纪录片《寻觅瓦尔特》,他与家人共享了这部影片,并评论了一整晚。“对我而言,这部纪录片从我国视角动身、由我国电影人拍照,含义特别。它浓缩了几十年来塞中公民的情感沟通,让我深受牵动。”偶然的是,20多年前,巴塔曾向采访他的公民日报记者流露过心中的期望——期望我国电影人能为他拍照一部专题片,他梦想着保藏这部影片,作为对我国特别爱情的最好留念。
韶光之弦,奏响友谊的无尽回响。2022年,《瓦尔特捍卫萨拉热窝》上映50周年,纪录片《寻觅瓦尔特》在塞尔维亚、黑山和波黑三国电视台播出,令观众们重温一起的回想、精力、友谊和情怀。观影之后,年逾六旬的米利科对“瓦尔特”为何能在人们心中引起一致有了更深入的知道,也更清楚了未来自己要为塞中铁杆友谊做些什么。
近年来,中塞人文沟通日益亲近,在许多文明活动上都能看到米利科的身影。5月18日,“2024塞尔维亚我国电影周”在贝尔格莱德开幕,米利科担任开幕式掌管。塞尔维亚文明部部长助理布拉戈耶维奇点评这次我国电影周“是献给塞中命运一起体的一场庆典”。跟着两国协作不断提质晋级,两边人文沟通协作根底深沉、远景光亮。
现在,米利科作为制片人运营着一家影视公司。关于塞中影视协作,他有许多主意,也有夸姣等待。“好的剧本是第一步。塞中公民友情相通,必定能够挖掘出感动两边公民的好故事。”米利科信任,一部电影、一个故事,能够逾越时空,建立起跨过文明的情感衔接,这是人文沟通静水深流的力气。
米利科还有一个想象:就在科拉契察,以爸爸妈妈新居为中心打造“巴塔博物馆”,留念他与我国的不解情缘。听着听着,米利科描绘的画面显现眼前:一座新居博物馆,一个文明庄园,一场友谊盛会……耳畔响起巴塔曾说过的一句话:“我很愿意和你们叙述瓦尔特的故事,也期望你们爱听他的故事。当然你们随时能够挑选脱离,而我将永久守候。”
《 公民日报 》( 2024年06月14日 17 版)